| 网站首页 | 产品中心 | 视频中心 | 获奖证书 | 新闻中心 | 精品图片 | 联系我们 | 客户留言 | 发货通知 | 后台管理 | 
  您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西藏人文- 藏刀-卡嘎朗玛刀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2年1月12日 12时1分

西藏人文- 藏刀-卡嘎朗玛刀的故事 2011-10-23 01:29阅读(0)下一篇:【西藏光明行之十...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分享评论复制地址编辑
 
 
西藏人文- 藏刀
2006-09-14 16:00:38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网友评论 1 条 进入论坛

图:藏刀的家庭作坊

卡嘎朗玛刀的故事及其他……

初春时节,当卡嘎村的村民正忙着春耕的时候,我来到这座距谢通门县城一公里外的小村庄。正值周末,在县里上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纷纷向家中走去。有些孩子在路上就被家人召唤到田间帮忙做起了农活,而此时多洛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丹巴,多洛的次子,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的他是父亲制刀手艺的惟一传人。多洛有三个儿子,另外两个孩子都在县里上学。他最疼爱的就是丹巴,小学刚毕业时,就迫不及待地让儿子学习制刀技艺以继承自己的手艺。现在,丹巴已经十七岁了,有了一手做刀的好手艺。此时他正坐在天井里用心地雕刻着刀鞘上的花纹,爷爷就坐在他身旁,喝着青稞酒笑呵呵地看着孙子做活。位于天井西侧的一个大房间里,四五个村人正分别做着熔钢、打制的工序。

多洛家和村中其它家庭有些不太一样,由于从事手工业生产,原来分的田地没有人手耕作,已经还给村里由其他人家去耕种了。现在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打制“卡嘎朗玛藏刀”。说到藏刀,人们更多地会想起拉孜刀、工布刀、易贡刀或康刀,很少有人知道“卡嘎朗玛刀”。

爷爷与刀的故事

第一次去卡嘎村时并未见到丹巴的父亲多洛,只有爷爷和妈妈在家。丹巴说,父亲去日喀则开会了,要几天才能回来,而具体开的什么会他也不知道。招呼过我,丹巴回到太阳底下继续雕琢刀鞘上的花纹。

事实上,“卡嘎朗玛刀”并非什么百年老字号,但这并不影响当地老百姓对这种精美刀具的热爱。据丹巴的爷爷说,他们家的制刀历史其实仅仅不到三十年。

爷爷今年七十四岁,二十岁时被县里选中去日喀则担任班禅的护卫。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全村乡亲的簇拥下前往日喀则时,腰间佩戴的就是村中知名制刀工匠达扎为他特地打造的腰刀。不过,这把腰刀在他到达日喀则后就没怎么佩戴过,一直珍藏在自己的房间里。后来解放军在日喀则地区征兵,他应召入伍,当了七年兵。部队的生活和学习使他可以讲较为流利的汉语,这期间他还一直珍藏着那把达扎为他打造的佩刀。遗憾的是,在他退伍后不久,这把跟随他十几年的腰刀竟悄然亡佚在十年动乱之中。

爷爷对刀有着不同一般的感情。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他就将多洛送到达扎家学艺。家里人翻出多洛刚毕业时打出来的刀说:“你看看,就是这个样子。当时手艺不是很精湛,这样的刀即使现在估计连十元钱别人都不要,不过这已经是他对那个时候的留念了。”达扎已经去世多年,他没有后人,但他的手艺已经毫无保留地由多洛传承下来,多洛也就成为“卡嘎朗玛藏刀”制作工艺的惟一继承人。

多洛与贡布

再次来到卡嘎村时,已是一个月后,田野里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这回多洛正好在家,我们虽未曾谋面,但他对我极为热情,特地放下手中的活计招待我喝酥油茶,吃自家的风干肉。还见到了多洛的徒弟贡布。他们把我叫到客厅,特地播放一盘三年前电视台拍摄的vcd给我看。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二人的镜头时,他们都会指着屏幕哈哈大笑,我想,这盘vcd他们一定已经看过很多遍了,可依然还是这么开心。

一九九八年多洛和徒弟贡布到外面走了一圈,在拉萨等地,他们发现别的地方生产的藏刀都卖出了高价,而自己家乡所产的“卡嘎朗玛刀”却少有人问津。甚至有人问多洛:“谢通门也生产藏刀么?不是拉孜刀最有名吗?”听了这些话,师徒俩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分别在拉萨和拉孜两地购买了几十把不同的藏刀,拿回家开始研究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拉萨地区的藏刀主要是云南人在加工制作。早在解放前,八朗学、吉日巷一带就有很多云南制刀匠人在那里打制各种藏刀。云南工匠所打制的以“康刀”为主,以多彩的花纹和实惠的价格在拉萨地区占有很大的市场。现在,在吉日巷和拉萨太阳岛的藏刀作坊一条街,云南刀匠依然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不过其中大都是近几年迁到拉萨的,在拉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二十年。太阳岛的杨师傅一家在这些作坊中算是比较知名的匠人,因为手艺好,而且有独特的制刀工艺,他家做的藏刀在拉萨的工艺品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杨师傅曾经和解放前就在拉萨制刀的云南刀匠有过交往,据他说,那些人已经于十年前就纷纷迁回云南的老家了。如今这里生产的藏刀有着较为统一的价格标准和工艺标准,一把三十厘米长的雕花康刀批发给商户的价格在一百元左右,而在八廓街的工艺品店中这样刀的价格却在二百元以上。

贡布说:“以前讲究的是威武,同时也讲究实用性。藏刀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日常用来切肉的一种工具,只要它锋利,吃起肉来方便就可以。现在,买刀的顾客更多的是外地游客,他们将刀当作工艺品来收藏,更注重装饰。” 就是因为拉萨和拉孜所产的藏刀刀鞘上都有着美丽而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所以同是手工打造的藏刀,谢通门地区所产的“卡嘎朗玛刀”就显得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给刀鞘雕刻花纹就是多洛从买来的藏刀中受到的启发。

打造“卡嘎朗玛刀”品牌

从这一年开始,卡嘎朗玛藏刀上开始出现了精美的花纹。多洛和贡布在自己打造的藏刀上雕制了精心设计的纹样,从此一把刀的身价一下子翻了几倍,从十几元一下子涨到六十元一把。但让师徒二人不满的是,这样的藏刀总被前来收购的商人当作拉孜刀去卖,尤其是2000年在自治区举行的民族手工艺品展销会上,好多人指着他们的刀说,“这就是拉孜藏刀。” 多洛没有去向人们辩解,他下定决心要让“卡嘎朗玛刀”有自己的名份。

在打造藏刀的过程中,谢通门地区的工匠通常有个习惯,就是在刀柄或刀鞘上雕刻自己独特的标记。就是这些标记给了师徒二人另一个启发。于是,他们也在自家的藏刀上刻上制刀者的名字。这种独特的标记使得购买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产自谢通门地区的“卡嘎朗玛藏刀”,他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谢通门的刀是最好的,绝不比拉孜刀差。

这次展销会上的风波给谢通门的“卡嘎朗玛藏刀”带来了名气。没过多久,很多商家就纷纷直接找上门来收购。这样一来,减少了不少中间环节,藏刀的价格从六十元提高到一百元。需求扩大后,师徒俩开始了新的分工:多洛主要负责带徒弟,培养更多的刀匠,而贡布则利用自己在行业中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名气,为县里出产的所有藏刀逐个把关,统一销售。 他要保证每个谢通门地区出产的藏刀,个个都要花纹清晰,藏刀出鞘时都要在刀面上有闪闪的光亮,并保证所用钢材的质量。师徒还和27岁的次仁合作设计藏刀上的花纹,次仁从小酷爱美术,五年来谢通门地区的刀鞘图案大都出自他的手笔。

次仁有三个兄弟,藏刀制作已成为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谢通门地区像次仁这样以手工业为主的家庭已经有二十八家。

金刀银刀

2002年是多洛和妻子结婚20周年的纪念日,多洛特意花了上万元为妻子置备了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的金银饰品,其中包括一根很粗的银质腰带。原本此意只是想补偿妻子二十年来持家的艰辛,但这些金银制品却勾起了他的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既然人们购买藏刀更多是注重它具有工艺品的精美特性,那么,如果打出金银制作的藏刀,是不是可能卖得更好呢?多洛从试制银质藏刀开始。一把铜质藏刀的成本只有三十元,而银刀的成本没有一百四五十元很难下来。对多洛来说打制银刀的技术并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销路。这时,他又想到了展销会。第一年,他共打制了18只银刀。刀打出来了后,正好赶上在日喀则举办的物交会。当时很多人看了以后,都对这批银刀产生了兴趣,一下子抢购一空。同样的打造时间,一把银刀的利润竟是铜刀的二到三倍,多洛瞄准商机,通过定单又卖出了三把金刀。18厘米的藏刀打出来,全部材料用的都是金子,成本一万多,卖价却是一万五千元左右。2003年之后,谢通门县所产的“卡嘎朗玛藏刀”从以铜刀为主开始转向以银刀为主。

今天多洛家的作坊中有十几个制刀工匠,其中就有他的次子丹巴。丹巴是整个谢通门县的明星,不仅刀打制得好,而且还有一身骑马射箭的好功夫。在去年望果节的赛马会上,他一举拿了两个第一名,现在家中所养的一白一黑两匹骏马都归他所有。

丹巴对我说,今年他还要拿赛马会上的第一名,到时候一定要我来,因为阿妈特意在赛马会到来之前为他赶制了新的赛马服,爷爷还为他做了更棒的弓箭。多洛笑着说:“我家里有最棒的卡嘎朗玛藏刀,还有最棒的赛马手。”卡嘎村中有一处温泉,据说过去班禅大师常来这里沐浴,所以温泉的名声与现在的卡嘎朗玛藏刀一样,常常有人专门从县里和日喀则赶来这里沐浴。但村中的人们依旧围着温泉做着自家该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任何事情都不及卡嘎村的平静与安宁。

请输入文章内容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